冷眼旁观:余以为教师的职业最尴尬!
李奉先 原创
1/一路奔驰,满眼都是泪。
风沙扑满了尘空,我居然掏空了心情,想起我的父母,我的老师。
一曲《酒落喉》,双亲百般恩情在心头。
“自从你来离别后,不曾搁来行脚到。往事呀甭计较,请你呀紧回头。过去也将伊放水流。秋风冷又透,天星陪阮哮。亲像叫阮从今后,感情啊不通博这厚”每每听完《妈妈再爱我一次》这一部台湾苦情戏片尾曲,我总是泣不成声。
当母亲的太不容易了,当儿子的肯定会念亲恩。《妈妈再爱我一次》女主人公,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感恩题材,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还不像现在这样喧嚣,或许是因为它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。
弱势群体的母亲,选择了现实的妥协。
若说弱势群体,该是养我辈吃穿的躬耕者,即农民。
这一群体数以八亿,这是中国历史最久也是规模最大的弱势群体。农民真苦,农村真穷,农业真危险”,下岗工人的女主人更是苦不堪言了。
2\而冷眼旁观,余以为:教师的职业最尴尬!
有过做教师的经历,想必更有发言权.身为外乡人,我承认我是一个逃兵,对教师这个职业或已无感,亦情理之中.
我对自己有个清楚地定位:适合搞学术,譬如可以为地方志做点文学\历史"贡献",或等待真正的伯乐发现我,或许说这话有些不含蓄了,呵呵^^
我的老师,等同于我的父母,尤其是我高三的班主任孙文平老师。他通过的自己的才德,在中学已成了常务副校长了,这是他应该得到的。
我的研究生导师,张德祖老师,与我的孙老师一样,三年来对我“恨铁不成钢”的批斥,我至今不敢忘怀。我一直想若没有他们的几巴掌,想必我更是社会上的盲流。
幸运,我虽际遇无缘,我还是比以前有所进步。
本科毕业时,我曾在卫辉一中教过书。后来在高校老师授课那段岁月,更是一言难尽。我因为敬爱我的老师,曾天真地认为我的学生也会敬爱我,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,现在的学生很“现实”,当年在学生会风光过的主儿们都不甘校园生活,直接步入社会更会工于心计了。
当年班级里的重点被关注的刺儿头逃一样地离开学校去外头苦逼了;当年有点奋斗创业心情的蠢蠢欲动人群也都走上了自我实现的道路,剩下了那群成绩不错,安分学习,又缺乏理想不知道该干嘛的乖学生,成了考试的发动机?
都说:一等人从商,二等人从政。个别留在学校里继续深造的学生更有了自己的背景。在高校领导说什么,老师做什么;于是,学校给多少,老师拿多少。
鲜有肯出头的老师,帮自己帮大伙儿去争取应得的权益。大伙都是一言堂,除了急功近利,没多少人想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。
我常想: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,是悲哀的民族。一个不尊敬教师的民族,是没落的民族。
《妈妈再爱我一次》的“小强”和“母亲”的扮演者都不是很美,煽的也不是爱情而是亲情,电影也叙事平淡没有任何花里胡哨,但它符合当时中国人的心理需求,孩子啊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。
3/想妈妈,还要想那些可怜又可敬的老师们,他们站在第一线,殚精竭虑,乃至在身心煎熬下,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!!
不当老师,不知自己的老师有多苦!
一小学教师因准备检查而猝死,一时间众说纷纭. 其实知道真正原因的只有干过教师的人才知道:教育越来越让人读不懂、看不透,越想越心酸:毕业后后还有几个徒弟想起你的好?
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,“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”,这些口号曾经激起豪情壮志,但现在究竟有多少教师因自己从事着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”而感到自豪呢?
有多少教师因为自己固守三尺讲台而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呢?
教师的苦累有多少人能理解?如果我们还以为教书仅仅是上几堂课而已,那就完全错了。尤其是“班主任”的苦逼日子。
尽管教师是弱势群体,除了牢骚怨言外,还得本本分分地教书,没有更多的选择。
4/我说老师苦累,是指他们的生存状态。
就拿师生关系来说吧,我们倡导“师生平等”,结果导致学生的“维权意识”越来越强烈,甚至凌驾于老师之上。
社会赋予教师很多美誉,这些美丽的称号在教师头上形成五彩的光环,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也就被神话了,他们也就失去了很多做人的权力。
如果在公众场合你以教师的身份出现,你的言行举止就得符合大众对教师的要求,否则就会有人说“教师还骗人”“教师还说粗话”“教师还打人”“教师还这样”“不像教师的样”……
却很少有人会体谅教师也是人,教师也有正常人的喜、怒、哀、乐,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!
有个电视剧叫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》,我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自己,应该是教师了。
5/我想起民国袁世凯的好。
那时的教师不仅个个学识渊博,而且极负人格魅力。能聘请到一位名师是学校的无上光荣和幸事,所以各位校长自然能放下架子、伏下身子,尽可能为老师们服务好,也算是感情留人的一途吧!
查了查资料,有一组数据让人惊讶不已:
民国政府1927 年公布的《大学教员资格条例》规定,大学教员的月薪,教授为600元-400元,副教授400元-260元,讲师260元-160元,助教160元 -100元。教授最高月薪600元,与国民go-vern-ment部长基本持平;在20世纪30年代初,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、120 元、30元,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;20世纪40年代的《教育宪法》规定:“国家应保障教育、科学、艺术工作者之生活,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,随时提高其待遇。”资料显示,当时普通police(警察)一个月2块银洋,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,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,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。
一直没搞清楚:
身为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会对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如此尊敬?
我在想假设当今教师的待遇、获得的尊重能有民国时期的一半,恐怕时下“天下第一考”要属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了吧?
呵呵!
推荐一首经典金曲,希望读者朋友们喜欢: